走出孤島:和家族、朋友、鄰居、學校合力教養─陪孩子長大的四種現代部落
文/陳雅玲
現代人忙於事業,會努力經營事業人脈;但是,孤島化的台灣社會,更需要建構家庭人脈,共同陪伴孩子成長。四種方法,教你打造屬於你的「新部落」。
海明威小說《戰地鐘聲》中,有一句引自John Donne詩作的名言: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」(No One Is An Island);然而,現在台灣不但許多人像孤島,連家庭都已經孤島化。
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九十一年與九十二年「社會發展趨勢調查」中的「家庭生活」與「社會參與」來看,台灣家庭結構逐漸單薄。已婚家庭中,與夫方父母同住的,占二一‧七%,與妻方父母同住的,只有一‧四%,沒有與任何一方父母同住的,高達七六‧九%。家庭平均人口數,也降為三‧八七人。
家庭與鄰里的關係也日益淡薄。與八十八年相較,與鄰居往來密切及非常密切的人減少了五%。依地區來看,鄰里關係最密切的為東部,最疏離的是北部;年紀越輕、居住公寓大樓、教育程度越高者,與鄰居往來越顯疏離。更值得重視的是,國人對鄰居及社區公共事務,經常提供義務協助者,都只有五%;從來沒有對鄰居提供幫助的,則高達六成以上,比四年前增加七‧五個百分點。
至於代表現代人際關係的社團生活,國人參與度竟然也呈下降趨勢。根據主計處調查,有超過七成五的國人,這一年從未參與任何社團活動,比民國八十八年的參與率大幅降低了七‧五個百分點。
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就深深感受到台灣家庭的孤島化。他說,有一次替一對在美國認識的年輕人證婚,小兩口回台灣辦婚事時,才知道他們就住在同一棟公寓,卻連彼此的父母親也互不認識。
明泰科技總經理汪德溥妻子冷冬梅,也曾深受孤島之苦。
她記得在女兒小時候,有一天有事耽擱,又沒有鄰居可拜託,趕到幼稚園時晚了五分鐘,路隊已經離開了。她忙往回家的路上跑,沒看到女兒;趕緊再回學校,還是找不到人。「我腿都軟了,幾乎要趴在地上。」原來女兒跟錯路隊,等發現不對時,找了一個路人帶她回學校,看到媽媽才「哇」一聲哭出來。冷冬梅從此經常作惡夢,夢到孩子又不見了。
「現在大家居住在都市叢林,誰也不敢把鑰匙交給鄰居,這就是都市生活。」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文山無奈指出,連現代人流行的運動,像是慢跑、有氧運動、瑜珈,都是一個人做的。
「過去中國人親族之間的連結很強,現在是『隨人顧性命』,資源無法相互流通,情緒無法紓解,問題比過去嚴重。」台北市社會局長薛承泰說。
「現代人對人與人近距離的接觸有恐懼。」晚晴婦女協會總幹事許文青分析表示,在虛擬的網路,當你說出不幸遭遇,好多人同情你,轉貼一大堆文章給你,「這些都無濟於事。」她指出,這時,需要一雙拉你出去的手,陪你到外面走走,好好吃頓飯。「那才是改變的開始。然而現代人對朋友、鄰居的支持、陪伴都不夠。」
台灣家暴、兒虐事件頻傳。研究顯示,鄰里關係好的話,家暴就會減少。更積極來看,「學校之外的生活教育,光靠父母是不夠的。現代社區若不能趕緊取代往昔的鄰里作用,就很難達到完善的教養。」資深社區工作者陳來紅說。
在現代疏離社會,可能為孩子打造教養的理想部落嗎?
現代部落一:家族 吳齊殷的大姊幫忙四兄弟照顧小孩
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覺得,要恢復農業社會的鄰里關係,非常困難。「傳統農業社會有空間、時間,家門是開放的,鄰居可以隨時闖進來聊天。」他認為,現在不但居住形態改變,我們身處的系統也不斷重新評估你的績效。要維持既有的社經地位,只好拚命投注時間心力,無法鬼混。「就算偶爾有時間,也沒有那個心情。」
然而身為社會學者,他深刻體認到現代家庭的脆弱性。「只要是家庭,都可能碰到family crisis。你的外部資源,平常就要布建,無法渾然天成,在那等你。」
他自己就很重視家族之間的聯繫。他有個一直未婚的大姊,四兄弟都承認她在家族中「共主」的地位,一言九鼎,沒有人敢不聽。「老姊要我帶她去買菜,二話不說,我就去開車。這是生活中重要的價值。」
吳齊殷解釋,大姊把全副心力放在家族裡,不但負責照顧父母,家族第三代七個孩子,從衣服到文具、書籍,也都是她一手打點,「她比我們還了解孩子成長各階段的需求。」
吳齊殷和太太學術工作都忙,沒地方「託孤」時,向來是老姊自動伸出援手。孩子漸漸大了,他會告訴孩子,「你們都是大姑姑帶大的,她老了以後,你們也要照顧她。」
吳齊殷把家族當成重要價值去維繫。「但不能把它工具化,」他提醒,「這有一個弔詭,無法用資本主義的投資報酬來計算;否則,別人也會理性計算。」他認為,他的例子不見得大家都能仿效,因為需要很多條件配合,但至少這是一個可能性。「新部落」不一定要很大,有時,兩家人就可以組成一個相依為命的部落。
現代部落二:朋友 顏薰齡和好友「易子而教」
金石堂老闆娘顏薰齡,與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的妻子陳育虹,年輕時是西北航空同事。她們各自結婚生子後,因為孩子教育與先生投資的關係,又在溫哥華重聚。本來就氣味相投,這下子更是經常聚餐、一起外出活動。陳育虹兩個孩子,最喜歡到有五個孩子的顏薰齡家湊熱鬧。
顏薰齡小女兒出生,陳育虹自然當了乾媽,怕孩子中文不好,兩家一起請了一位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老師當家教。孩子不想學中文,想盡辦法一起整老師,兩個媽媽就打躬作揖,說盡好話把老師留下。
孩子漸漸長大獨立後,顏薰齡和陳育虹分別回到台灣定居。有一陣子,顏薰齡和小女兒為了交友問題而關係緊張,「我氣得快沒命了,女兒又不聽,只好跟Lisa(陳育虹)求救。她立刻打越洋電話去和女兒深談,幫我化解了家庭危機。」說起往事,顏薰齡滿是感激。「作父母的心急,有時候話說得比較重,這時候『易子而教』,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。」
同樣的,嚴家的兒子她也是從出生看到現在,「已經是個英挺的大人了,見了我還會來抱一下,」顏薰齡開心地笑了,「看到孩子們長大還是玩在一起,這是很幸福的事。」 新部落的發展形態很多種,有的以家族,有的以朋友,甚至居住的社區也能畫出同心圓。
現代部落三:鄰居 陽光山林幾個家庭 共同教養孩子
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曾建議現代父母:搬到一個風氣良好的社區,輕鬆享受作父母的樂趣。位於楊梅鎮的陽光山林社區,就有一群這樣的鄰居。
號稱「溫家廣場」的迎旭三街路底,周圍有幾戶人家。其中,有任職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博士朱傚祖、有在和成衛浴擔任副總經理的陳尚賢、有亞運划船隊國家教練溫進鴻、有前龍潭農工訓導主任黃明美,還有任職科學園區的越野車好手袁中平、大同國小幼稚園長徐美玲……。
這個聚落,打從陳尚賢一家九年前搬進陽光山林,發現樓上的溫太太同是台南鄉親後,便經常吆喝著附近幾家一起聚餐、喝茶,後來只要有人知道哪裡好玩,幾家人假日就一起殺過去。不但到北橫露營、神木村摘梅子、墾丁戲水,甚至一起出國,到香港、峇里島、宿霧旅行。每次出動,都是二、三十人,聲勢浩大。此外,每年元旦,大家都會到其中一位鄰居劉康永位於觀音的老家田裡焢窯,玩上一整天。這個傳統,已經維繫了七年。
這群鄰居,不只是「酒肉朋友」而已。每次出遊,遇上特殊地質、地形,在大學兼課的朱爸爸就義不容辭開始講解;暑假到了,溫爸爸便開課教孩子們游泳、打網球;孩子「搞怪」時,具有輔導專長的黃明美就是最佳顧問。最近一年,大家又在袁中平的鼓吹下,紛紛採購越野車,帶孩子們挑戰各地舉辦的小鐵人競賽。
九年來,這些家庭一起經歷過有人外派、生病……,在互相照顧、支援下,都安然度過各自的家庭脆弱期。「好房子好找,好鄰居難求,」這是陳尚賢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 「八頭里仁協會」理事長楊俐容認為,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社區,包括提供青少年良好的活動場所、踏實的典範楷模,還能夠父母角色分擔、化解親子衝突、協助青少年獲得同儕感情支持等。
然而,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這樣的社區。因為工作、就學因素而非得住在都市的人,還是大多數。找尋志同道合的人組成社團,是一種替代鄰里的方式。例如台北縣的「袋鼠媽媽讀書會」、主婦聯盟、毛毛蟲兒童基金會等,都為都市家庭打造各有特色的部落。 社團也不一定需要外求,孩子學校的家長會,就是最現成的資源。新生國小的親子們所組成的蟲蟲突擊隊是很成功的例子。現代部落的構建並不難;困難的是,缺乏有心人——那一粒把大家黏聚起來的「圓仔ㄘㄟ」(製作元宵的那一小塊糯米糰種)。
現代部落四:學校 彭國能以家長會打造孩子的快樂童年
出庭時西裝革履的律師彭國能,每次走進台北市木柵實踐國小,都有完全不一樣的面貌。對著迎面而來的小朋友,比出默劇的肢體動作,逗得孩子哈哈笑;去年兒童節,彭國能和另外五名爸爸到學校表演草裙舞,更讓他的菁英形象完全走樣。
彭國能是木柵實踐國小家長會會長,兼任體適能社團的「班媽媽」(他是男生),每天早上七點二十分就要到學校點名。陪完這二十幾個體能不佳的孩子做完運動,才開車到台北羅斯福路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上班。
他進入家長會,完全是個偶然。
記得那是民國九十年,他到學校參加一年級女兒的家長會,看到兩派家長在吵架,校長莫可奈何的提議,「何不聽聽現場律師的意見?」結果,等他把章程說明清楚,在場家長一致決定選他擔任家長會長。
當時,毫無心理準備的彭國能估計自己工作很忙,不可能投入太多時間在家長會,結果情況卻完全相反。擁有台大法律博士學位、接一個案子動輒六位數以上的他,在學校事務上越來越投入。
他辦家長講座,不但自己印傳單,挨家挨戶發送時還被野狗追咬,終於喚起其他家長的熱心參與。這份凝聚力,在校長第一任任期屆滿,舉辦校長遴選時發酵。由於家長會和大部分老師都傾向於另外新聘,彭國能帶領家長會成員訪察理想的人選,三顧茅廬溝通彼此教育理念,才依照法定程序,完成換校長的「寧靜革命」。
今年,彭國能二度當選家長會長,更被「台北市國小家長會聯合會」選為會長。他熱心的在小學校園裡打造現代部落,為的只是一個單純的理由:孩子的童年不會再來。
李遠哲曾說,「沒有你的孩子、我的孩子,只有我們的孩子。」這樣的用心,在這些新部落裡,一一實現。 |
MEL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