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星期出差去花蓮晚上去看醫生時,在附近順便買了5本書,當時正在特價中買5本就有69折,所以我買了一些小孩跟我都可以閱讀的書籍,其中有一本是果如法師所寫的” 《啟動自性DNA——祖師禪入門)令我印象深刻,這本書的內容正好補足了我看過”斷輪迴”之後,覺得有些尚待探究的部分或是感到疑惑甚至是質疑的部分,例如我對於書中提到要回到上主身邊的說法,以及所謂的造物主的說法都有很大的存疑,去年我跟老公提到過如果真有造物主的存在,那麼誰又是造出這個造物主的人呢? 如果認定這種所謂的造物主存在的思維,豈不又落入了斷輪迴書中所提的”2元思維”,因為有”神”與”神之子”的區別呀,雖然奧修與奇蹟系統都強調所謂的合一的觀念,也就是回歸大我與上主共存的思維,但是去年我在林一凡的協助下所探索到的是”內外皆空”的境界,內外皆空之下何來神佛也!! 所以我對斷輪迴的部份內容還是有質疑,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雖然我覺得"斷輪迴"這本書寫得不錯,但是我不想因此就讓這本書的內容牽著鼻子走,也想對所謂的”空”有更深的認識,因緣合和之下這本書來到我面前,我只看了幾句就已經有挖到寶的感覺,思緒高亢而且在閱讀時會想要興奮到大叫,因為這本書正好也印證了很多我的體悟,舉例而言,書中強調不必在林中習定,不必到山洞閉關 生活中,就可以覺醒
在這本書的第94頁有提到「很多人誤以為打坐才是修行,打坐才可以見性得解脫,忘了禪法是心法,一切都要以智慧觀照,從自己的心下手。」
記得幾年前我曾經跟老公講過:「我不認為打坐才可以悟道,也不認為修行一定要打坐,全世界那麼多人都不打坐,也不知要吃齋念佛,甚至完全不懂佛教教義,難道這些人就不會悟道,不會真正的解脫嗎?」當時老公還拼命教導我許多打坐的技巧,他自己也是打坐打得很勤,而我是打電腦打得很勤,老實說不管我用什麼技巧都覺得那些不是我想體驗的,而且我是打從心裏面認為,真正的佛法是要在生活中落實,是要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中去體悟,而不是打坐進入所謂的空的境界,如果光是靠著打坐進入空的境界,那麼也只不過是1個軀體坐在那裏,然後腦袋放空,這樣就叫做解脫嗎?我一點都不認同這樣的看法,而且也很排斥這樣的做法,如果說人類必須要打坐才能夠解脫,才是真正的修行,那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不就毫無存在的必要,那幹嘛還有這樣的世界,雖然我知道這個世界也是1個虛幻的不存在的空間,但是它既然現在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,那就一定有它的功能啊!
我也曾經跟朋友說過我不太喜歡看那些靈修的書籍,有些也根本沒有興趣想要看,老公還因此常常嘮叨的說我都不看書,敵不過他的碎碎念之下只好讓他把書的內容讀給我聽,但是往往是沒有念幾頁我就去陪周公喝COFFEE了,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,如果我有興趣當然我會去看,我沒有意願又何必強迫我自己一定要去看,更何況不一定要看書才能夠有所頓悟,生活中處處是禪機都可以讓人頓悟,只不過是自己是否有智慧可以去識得這樣子的頓悟機會,很多人是過得混混噩噩,當然也就一再錯過了這些禪機,如果1個不識字的人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去看任何經典、書籍,難道他就沒有機會可以頓悟解脫?惠能六祖不識字也能悟道啊!!所以我才會一直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,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體悟,也能夠讓世人在生活中成長頓悟,這本書這1個章節的內容也正呼應了我的想法。
在這個章節當中,提到了一則故事:南嶽懷讓禪師指導馬祖道一的故事,據說馬祖出家的時候喜好打坐,一坐就是好幾個月。消息傳到南嶽懷讓禪師的耳裏,他決定去探探這位用功的年輕出家人,看他是否值得造就。
懷讓看到馬祖很專心地坐著,就問你坐在這裏圖的是什麼?馬祖答:為了作佛。懷讓聽了,就拿起一塊磚頭,坐在地上磨了起來,懷讓不停的磨磚頭,終於引起馬祖的好奇心,他睜開眼睛開口問:您怎麼拿著磚頭在這裏一直磨?您磨磚頭圖的是甚麼?
懷讓:我要把它磨成鏡子
馬祖:磚頭怎麼可以磨成鏡子呢?
懷讓立即反問:磨磚頭不能夠變成鏡子,坐禪就能夠成佛嗎?
馬祖一向認為打坐可以成佛,從來沒有懷疑這個方法,懷讓的這句反問,當下把他震醒,趕忙追問:那麼應該用什麼方法修行才可以成佛?
懷讓:例如駕著牛車,如果牛車不要走,你是要打車子還是要打牛?馬祖聽了無言以對。牛車步走當然是要打牛,打車又有甚麼用?這就好比修行是要從心下手,不能夠從坐相(坐的形相)上面去求。
懷讓繼續說:你是學坐著的禪呢還是學坐著的佛?用坐的方法得到的不是真正的禪,因為參禪不在於坐跟臥的用功;如果你是要學坐著的佛,佛沒有固定的相,佛法是無住法,不應該取捨,而你偏偏執著於用坐的方式成佛,這就叫做殺佛。馬祖知道自己用錯方法,立刻進一步請教該怎麼用心,才能夠合乎諸法的究竟實相?
懷讓:很好,你現在知道學習心地法門,要從心上用功,心就像大地,法就像種子,我給你的指導就好像是天降甘霖。趁著你我的師徒之緣,你應該可以見道。
在第96頁中也提到:
不看心,不看淨,不是不動
很多人誤以為參禪就是要打坐,最好是坐在那裏不動,最好能夠像枯木、像死灰、像古廟香爐,沒有任何起心動念:或者是在坐的時候,看心或者是看淨。在禪宗六祖惠能的眼裏,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修行方法。
惠能大師說:頓門禪的坐禪,不看心、不看淨、也不是不動。
為什麼不看心?看心,是認為有1個心可以去看(參究、努力),這個見解本身就是「妄」。禪宗二祖慧可向達摩祖師求法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「以為有1個心」,其實就是個大妄想。
慧可向達摩祖師求法時,說:弟子的心不安寧,請師父為我安心
達摩: 拿心來,我幫你安心
慧可找了半天拿不出心來,只好回答: 覓心了不可得
達摩: 我已經為你安心了
人事萬物一切境界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有,在因緣和合之前不存在,在因緣散盡之後更沒有,人事萬物的本性是畢竟空寂。既然空寂哪裡還有一個心可看、可努力?
頓門禪不看心也不看淨。為甚麼不看淨?
我們的自性空寂,無可染著,所以叫做清靜。空寂而無可染著的「淨」,是沒有形相的。如果你「以為有1個淨」,想要用功去找那個淨,這也是個妄--障礙自己空寂的本性,被淨相所縛。
還有一些人認為,修行就是要對治昏沉妄想,要把心止於一念(止),然後觀照心念的動靜狀態(觀),感受事相上的安心或寧靜,到達身心不二、物我一如的境界。看在惠能大師的眼裏,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,都不是祖師禪。
惠能指導我們,祖師禪的坐禪方法,不看心、不看淨,也不是不動。惠能說:「不動」不是身體坐在那裏像木石一樣,而是在接人待物時,不掉落在人事萬物的是非好壞、善惡得失、分別捨取上面,這樣,當下就是自性不動。
惠能說:不知道修行方法的人,雖然身體坐在那裏,看起來好像如如不動,但只要1開口,就說三道四,滿口都是別人的是非長短好惡。念頭起滅,不停的分別取捨,這樣的打坐,完全和坐禪「不動」的道理相違背。
惠能破除了一般人對坐禪的迷思:第一,千萬不要誤以為坐禪就是「拘身在坐」,身體不動搖,坐著不動,或是心理沒有任何的念頭;第二,千萬不要誤以為坐禪是要把我們的心「止於一念」,以這一念去參看清淨本性。慧能告訴我們,這些都是對坐禪的誤解,都不是正確的坐禪方式。
P.99也提到:
心念不起為坐,自性不動為禪
那什麼是坐禪呢?
惠能說:對於外在的一切善惡境界不起心動念,叫作「坐」,向內見到自己的本性不動,叫做「禪」。
也就是說,「坐」是1種修行功夫的實踐,是在展現當我們面對一切事、物、法、相時,能夠善用智慧觀照,分別了知一切萬物的各個境界,但是因為明白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有,所以不會對一切萬物生息好好壞善惡差別對待和執著取捨的念頭(坐)。而即使起心動念,你也能當下見到自己的本性是空寂清淨的,是不動的(禪),不會掉落在這些分別取捨的念頭上。
坐禪,就是以智慧(坐)跟清淨心(禪)相應,然後升起如幻的智慧去對治一切因緣和合的幻境(假有)。如果能隨著種種的幻境,而生起不同的幻智去對治這種種幻境,這才叫做真功夫,才叫做作禪的實踐。
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,千萬不要以為坐禪只是坐在那裏眼觀鼻鼻觀心、頓門禪的修學者不是只有在禪堂裏打坐時,才在坐禪,而是時時刻刻都在坐中、都在禪中,都在以智慧和清淨心相應。在日常生活中,依此應用,遍及一切。
換句話說,坐禪是1種智慧的妙用,因為知道一切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,雖然有生生滅滅的形相,但是本性空寂,所以就不必掉落在形相上面去追逐。因此,煩惱不一定要刻意去除,佛果也不一定要刻意去成,不會掉落在有法可得、可證,或身心可了、可成,這就叫做「無可修」。
既然無可修,為什麼要修?雖然一切萬物本性是空寂的,你本來就是像佛一樣的解脫自在,但是還有因緣果報的假相在,你受用不了、你掌握不住,所以必須落實地去修行,在「無可修」中起修。
在「無可修」中起修,要修到什麼程度?修到相應於「無可修」。這就像平常健康的人,是不會感覺到自己需要吸氧氣的,但是如果病了,或著攀登高山,就會有吸氧的需求。
需要修行是因為離開了禪(不動的清淨心)。因為自己身心掉落到差別對待的「相」,所以需要做禪,這時候你是凡夫。如果你體悟到了「無可修」,就像健康的人一樣不需要吸氧了,當下你就是解脫自在的自由人。
總結來說,頓門禪的坐禪,絕對不是眼觀鼻、鼻觀心,或是把自己繫在1個方法上。六祖指導修學者,時時要以智慧和自己的清淨心相應;自己修持,自己實行,自己悟道。
因此,得道不必在坐相,修行在著衣吃飯之間,我們在祖師語錄裏,經常看到這樣的教誡。
王常侍臨濟義玄禪師,問:這1堂的出家人還看經嗎?
臨濟:不看經
王再問:那就是在學禪囉?
臨濟:不學禪
王接著問:經也不看,禪也不學,那都在做些什麼?
臨濟:總教他們成佛作祖去!
沒有什麼經一定要看,也沒有什麼方法一定要學,重點在於時時刻刻以智慧觀照和清淨心相應,當下成佛作祖、自在解脫。
(這段話跟我平日告訴老公的觀念一模一樣)
看過斷輪迴再看這本書真的是受益良多,這一陣子也正在探究有關”空寂”與 在”假有”的世界中如何自處,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小看法,佛法門外漢的我不知道自己的體悟是否恰當,而這本書也正是來得是時候,當我看到以上這個章節時,我很高興自己的體悟與書中的內容一致,讓我更有信心邁向正確的道路
以上是我對這本書很有fu的幾段文字之一,日後再分享其它章節吧